龍頭房企的焦慮

      / by 財經網  作者:王亞靜 瀏覽次數:

        樓市分化背后是市場整體不溫不火。

        焦慮,是現代人的通病。

      (圖片來源網絡)

        一位剛剛畢業三年,第12次相親失敗的朋友說,“當我準備從明星八卦談到人生哲學的時候,對方只關心我在哪兒買房子,多大平米,是不是學區房。這對一個買紅富士蘋果都得思慮一下的人來說,就是徹頭徹尾的嘲諷。”

        房子成為了焦慮的中心點。年輕人焦慮如何買房子,中年人焦慮如何換學區房,老年人焦慮哪兒的房子跳廣場舞不受限。市場另一端的房地產商,正在焦慮如何賣房子。

        在2019華潤置地華北大區商務品牌發布會上,華潤置地副總裁、華潤置地華北大區總經理蔣智生自嘲,華潤置地面臨著“一個地產中年油膩男的焦慮”問題。而萬科的半年報業績會上,祝九勝說,“我們碰到一些難題。”

        房地產商的“中年危機”提前到來。即使是處在行業前列的房企,同樣面臨著多元化、收斂聚焦、轉型甚至轉行的選擇。但沒人能說得清,哪條路才是房地產商走出泥濘的快速路。

        “尖子生”的壁壘

        市場下行、政策嚴控,是今年圍繞房地產市場的關鍵詞。遇冷之后,中小房企面臨破產危機,排在前列的企業則面臨著突圍的“壁壘”。

        8月20日,在華潤置地半年報業績會上,大幅下滑的毛利率成為被關注的焦點。根據半年報,華潤置地2019年上半年綜合毛利率為38.2%,同比下降20.58%。其中,開發物業毛利率由2018年同期的48.6%下降25.83%至36.0%;投資物業(包括酒店經營)毛利率由2018年同期的66.6%小幅上升1.50%至67.6%。貼在華潤置地身上“高毛利”的標簽,似乎有些松動。

        這一次,華潤置地董事會主席唐勇歸結為:結算結構變化所致。“一線城市的結算結構有所回落。”據相關媒體報道,華潤置地上半年一線城市結算的收益占比為28%,較去年的45%下滑37.78%。

        按照唐勇的說法,去年整體毛利的提高與單個高毛利的項目不無關系。唐勇在半年報業績會上稱,去年深圳灣悅府一個項目的毛利率高達72%,把整體毛利率拉到歷史高點。半年前,唐勇曾指出2018年的高毛利與深圳大沖舊改(華潤城)結算掛鉤。

        目前,華潤置地擁有18個城市更新項目。那么,隨著類似高毛利項目的結轉完畢,維持企業未來高毛利的增長點到底在哪兒?唐勇僅稱,今年毛利將慢慢回歸35%-40%之間的正常水平。投資者似乎也在困惑:8月20日公布業績當天,華潤置地(01109.HK)下跌0.94%,報收31.45港元/股。

        資深地產專家薛建雄直指,華潤置地毛利潤的下降是因為“沒有低價地了”。他表示,“華潤置地開發慢,靠地價升值帶動房價大漲。另外,國企儲備的土地基本開發差不多了,主要靠市場上搶地,但近年拍的高價地塊,房價和地價都沒漲。而且,國企的資金優勢在頭部房企中沒有明顯的優勢。”

        與華潤置地類似,萬科也面臨著探索新增長點的困境。在高調喊出養老、教育、長租公寓等一系列多元化轉型之后,郁亮又決定“收斂聚焦”。在今年的半年報中,來自房地產業務的結算收入占比總營收的95.6%。

        聚焦主業之后,萬科反而以9.6%的增幅創下四年來新低銷售增速。根據數據,2016年上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萬科銷售額增速分別為69.9%、45.8%和9.9%。

        面臨增長困境的企業,華潤與萬科不是個例。截至8月23日,在克而瑞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銷售額排行榜中占據TOP10的企業,有8家公布了營收、凈利潤等數據。據不完全統計,營業收入增幅超過50%的,僅有碧桂園和融創,分別為53.2%、64.9%,新城控股、中海、華潤置地增幅僅為8.9%、5.39%、4.7%;在凈利潤中,增幅超過50%的則是融創、保利,分別為61.7%、59.14%,新城控股以2.13%的增幅墊底。

        擴大至整個行業而言,如何找到增長點也是一大痛點。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20日,按照申萬一級行業分類,目前有46家房地產上市公司公布了2019年中期業績預告,其中,僅有21家上市公司業績預喜,預喜比例為46%。

        “排位賽”的競逐

        外部環境悄然改變,內部競爭的激烈程度開始愈演愈烈,排名靠前的企業才容易得到青睞。在這場規模的“排位賽”中,世茂房地產正在加大并購力度,明確表態重回前十;跌落前三的綠地蓄力待發想要重拾昔日榮光;保利發展強勢整合,同樣意在前三。

        處在TOP10行業中危險邊緣的,華潤置地是其中之一。在克而瑞發布的全口徑銷售額榜單中,華潤置地以1163億元排名第9,與身后的龍湖、招商蛇口、世茂房地產相差均在110-160億元之間。

        對于華潤置地能否保住前十的質疑,唐勇給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在業績會上,唐勇直言對于完成全年2400億元的銷售目標“有信心”。究竟是否會被超越尚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與幾乎同時成立的央企保利發展相比,華潤置地已經被遠遠甩在身后。根據克而瑞公布的權益銷售額數據,保利發展上半年的權益銷售額是華潤置地的2倍。

        其實,長期處在視野中心的top3碧恒萬也正在分化。其間,碧桂園強勢領跑,恒大加速追趕,萬科顯得很“佛系”。作為一個主力回歸房地產業務的地產商,萬科上半年實現新開工面積1953.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9%;7月單月實現合同銷售金額481.9億元,銷售金額下滑幅度逾27%。

        此外,萬科今年上半年拿地數量出現腰斬。公開數據顯示,萬科上半年獲取新項目 54 個,同比下降53.85%;權益地價總額約 649.8 億元,同比增長12.38%;總規劃建筑面積 1372.8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3%;權益規劃建筑面積 941.8 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7.67%。

        對此,萬科董事、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張旭回應稱,上半年的開工面積略少一些,但全年的開工面積是根據去年拿地多少決定的;今年賣多少房子萬科自己也不知道;拿地沒有固定策略,而是根據回款來決定,堅持重點在一二線城市拿地,三四線城市不會去進。換言之,除了一句“活下去”,萬科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需要警惕的是,在象征未來發展空間的土儲方面,萬科已被“后來者”融創反超。數據顯示,萬科上半年土儲為1.53億平方米,以及舊城改造項目的權益建筑面積約341.4萬平方米。同期,融創土儲貨值2.82萬億元,面積2.13億平方米,較萬科高出36.5%。

        數據顯示,萬科已經隱隱有被趕超的趨勢。據觀點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在百強房企銷售權益榜中,萬科上半年以2175億元位列第三位,距排名第一的碧桂園相差618.6億元,與第二名恒大相差499.6億元。在克而瑞公布的操盤金額排行榜中,萬科以2679.1億元位列第三位,與排名前兩位的碧桂園、恒大分別相差1021.5億元、117.7億元。自2016年至今,萬科闊別榜首已達3年半之久。

        萬科總裁祝九勝提出,萬科要第三次創業,創業的領域還是房地產。對比,財經評論員嚴躍進認為,創業還是要堅持基本排位導向。“現在住宅產業還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域,這塊兒應該積極去發展。但是,我認為多元化也許也確實不能放棄。如果放棄了,后期難以應對房地產市場的突發變動。”

      (圖片來源網絡)

        殘酷的優勝劣汰

        隨著行業加速洗牌,寡頭競爭格局漸顯。從頭部房企到中小房企,市場上的退出或進入變得稀松平常。

        空白研究院院長楊現領指出,從今年6月份開始,二手房市場領先的信號已經顯現。隨后,市場成交量逐月下滑,甚至每個月中出現逐周下滑的現象。“從二手房市場反映的這些先導信號來看,市場實際上是變得更差了。”

        楊現領認為,樓市分化背后是市場整體不溫不火。下半年,市場將從中溫環境變成偏冷環境。“其實不光是出現分化,市場整體的表現都會變得比較差。”

        張宏偉指出,按照趨勢來看,今年下半年還會出現“以價換量”的情況,“現在聽說,有一些規模在五六百億的企業正在盤整手里的尾盤、車位、商鋪,貨值加起來在三四十億,爭取拋掉,回籠資金。”

        在行業增速下滑的時候,往往就是公司之間競爭加劇、優勝劣汰的時候,市場正進入一個“低容錯”時代。在薛建雄看來,就企業競爭而言,一些資金實力差,高杠桿后又周轉不動的房企,財務成本會越來越高,面對“跌跌不休”的房價,企業就很容易出現負資產,進而破產的情況。

        “目前行情或將出現兩種情況:一個是大魚吃小魚,另一個是大魚吃大魚。”財經評論員嚴躍進曾表示,就近兩年而言,部分大型房企面臨很大風險,尤其是頻頻拿下“地王”的企業,以及資金、信譽上存在風險的企業,這會成為實力企業兼并購的重要選項。

        就購房者的角度而言,提高居住體驗成為基本需求。面對頻發的房屋漏雨、墻皮脫落、項目坍塌等質量問題頻發的現象,同策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宏偉表示,過去兩三年房企周轉過快,房子必定粗制濫造。一旦交房,質量問題都暴露出來了。

        嚴躍進指出,房子品質不到位,會讓購房者形成一種印象:“某某開發商的房子不要買”。如果給市場留下這樣的印象,會對企業造成很大影響。例如,價格上不去,品牌競爭不占優勢,跟購房人打交道比較困難,項目或許逐漸會被淘汰,企業的經營也出現壓力。

        質量與規模,在房地產市場成為了一個“二選一”的選擇題。遺憾的是,在這個分化日益加劇的市場,企業更加關注跑贏排行榜的成績,帶來的一片繁榮景象。真正能做到規模與質量并跑的企業,寥寥無幾。

        市場終將證明,“一條腿”走路的企業,注定得不到市場的寬待。

      美家網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推薦本文:
      今日熱點
      更多>>
      精彩專題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國(佛山)陶瓷工業年會暨陶瓷行業榮耀榜
      第八屆中國(佛山)陶瓷工業發展年會視頻
      廣東陶瓷工業執照大獎
      •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行業焦點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