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世界各地紛紛把目光集中在“如廁”上面,都在大力倡導衛生和優雅的如廁方式,今天就來盤一盤世界各國的廁所文化,看誰家更精(奇)彩(葩)。
日本:人性化
日本的廁所是世界公認最舒適的廁所,干凈衛生、多項高科技加持。在日本,自動沖水、干凈明亮、沒有怪味是標配。另外智能沖洗、病理監測、健康管理、消毒液、衛生紙等輔助設施配備相當到位,成功地讓廁所文化成為日本的特色之一。

韓國:交友
韓國公廁標語“衛生間就是一個國家的臉面”,可見韓國對公廁顏值高度重視。韓國為公廁單獨立法,從規模大小到管理、應用標識等都有非常詳細的規定。另外,每年還要對優秀的廁所進行評選,在優秀的樣板廁所里,人們會三三兩兩坐在一起聊天交(相)友(親)。

新加坡:嚴格的評價系統
新加坡是一個非常注重整潔衛生的國家,公廁依附于商場、餐館、地鐵等公用建筑,且有一套非常嚴格評價系統。公眾只要登錄特定網站,就可以查到任何一間公共廁所的衛生情況。如果公眾發現哪間公廁衛生條件不好,即可登錄該網站舉報,該廁所負責人則會面臨處罰。

加拿大的公廁免費開放相當徹底,廁所無人看守,公廁里的所有設備與用品都是免費供應。廁所比較衛生、整潔、溫暖,其干凈程度可以把自己的衣服或提包放在地上,大部分都能達到星級飯店廁所的標準。

美國:“全員開放”
美國沒有大批興建獨立的公廁,但規定所有公共場所和商業用房必須有廁所,而且還要對外開放,所以找公廁直接去書店、餐館、車站等公共設施即可。另外,美國政府大樓的公廁都對市民開放,連路邊所有的休息區、小商店、加油站,甚至是行程時間只有20分鐘的跨海渡輪上都有廁所。

新西蘭:潔癖
新西蘭人似乎有點小潔癖,人口不多,廁所遍布。并且新西蘭對公共廁所的保潔,有一整套措施:清潔工每隔20分鐘來打掃一次,鬧區的公共廁所通常都有專人隨時進行清掃。另外,公廁的墻上,都掛著當天負責打掃衛生的值班情況及聯系電話,人們可以隨時撥打清潔公司的免費電話,叫清潔工來打掃衛生。

澳大利亞:定時關閉
澳大利亞也是人少廁所多,且分布合理。以著名景點悉尼歌劇院為例,占地1.84公頃的景區中有超過20間廁所,分布于劇院內外,毗鄰餐廳和酒吧。不過,在澳大利亞有的廁所會在周末和節假日關閉;有的廁所每天只在一定的時間內開放;也有一些廁所出于安全考慮,門通常是上鎖的,必須到指定的地點去領取鑰匙。

法國的公共廁所可以用6個字來形容:“潔凈、智能、難找”。廁所雖然干凈智能,數量卻少得可憐。以巴黎為例,外來游客徘徊在圣母院、盧浮宮、埃菲爾鐵塔等著名旅游景點和商業街,通常都找不到公廁在哪里。如果運氣好找到一個,通常還要給給門口的管理員0.3歐元(2.4元人民幣)后才能進。

德國:“按圖索廁”
和法國不同,德國的公廁數量特多。德國規定,城市繁華地段每隔500米一座公廁;一般道路每隔1000米一座公廁;其他地區每平方公里要有2-3座公廁;整座城市擁有公廁率應為每500-1000人一座。另外,德國各個城市都繪制了“公廁地圖”,只要在網上輸入關鍵詞或郵政編碼就能找到附近的公廁。不過,在德國有些公廁要收費,費用一般從30歐分至1歐元(約合2.3至7.8元人民幣)不等。

瑞士公廁所有兩個特點:廁所數量少、廁所收費多。公廁一般分布在公園和教堂,收費一般在0.5至2瑞士法郎(約合3.2至12.8元人民幣)之間。另外,瑞士還有一規定,在公寓里,只要晚上過了十點就不能沖廁所,當地政府認為噪音污染比嗅覺污染更嚴重。
西班牙的廁所極少,據西班牙馬德里市政府公布的數據,馬德里全市一共只有三十七間公共廁所,平均八點八萬人一間,其中一些還長期處于關閉或無法使用狀態。這就導致市內偏僻小道、公園樹林、甚至地下停車場出現隨地小便的現象。不過當地政府規定,隨地大小便將被處以750歐元(約合5822元人民幣)罰款,所以當地人習慣去酒吧、咖啡館、加油站或商店里的廁所如廁。
印度的公共廁所很少,大街上幾乎看不到,偶爾有一個還是露天的。印度的公廁是出了名的臟亂差,隨地大小便到處可見,尤其是對女性十分不安全。這兩年印度也在進行廁所革命,情況有所改善。
泰國:第三種性別廁所
在泰國,除了男性、女性,還有第三種性別,所以泰國有第三種類型的廁所——“中性廁所”。還在一些泰國學校中,“中性廁所”專門供有變性傾向的男生使用,其指示牌是一個全新的標志:人像半是男生半是女生,藍紅各半。

中國:免費
中國正在進行廁所革命,一二線城市的公共廁所有了很多改善,大型超市、高鐵站、地鐵站里的廁所基本和歐美發達國家的公廁無異,自動沖洗、坐便器、蹲便器、手紙、洗手液、干手機等設備應有盡有,公廁也有特定清潔人員打掃。不過在農村地區公廁環境仍舊臟亂,城鄉差別大。不過中國公廁有一個歐洲沒有的優勢——完全不收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