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曾說:“再不可以忽悠中國消費者了。什么“物美價廉”,什么“讓消費者享受低價”等等。這些東西都是靠不住的。提升產品品質,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決心,需要幾十年厚積薄發。你一味低價,就沒有好產品。而消費者根上的需求是好產品,是高品質的產品。企業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就把他們逼出中國,到日本等國去狂購”。
一味的過度價格戰,惡意低價競爭,不僅損害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消費者,損害產業鏈,更損害我們的商業未來。近日,衛浴人的朋友圈被一張關停消息刷屏了。

近年來,衛浴行業“倒閉”、“關停”、“破產”、“拖欠工資”、“業績下滑”、“虧損”等消息動搖人心。由于國內產能過剩嚴重,很多企業要么沒生意,要么靠低利潤走量維持生存。
除了外部環境,內在的惡性競爭也在吞噬制造業的好光景。為了維系客戶、保證有生意可做,一些企業不惜以“保本”姿態賣貨,加重了更多中小型廠倒閉風險。
“價格多低的生意都有人做!”現在看來,比“倒閉潮”更可怕的是“低價競爭”。
在買賣市場里,買東西嘛,當然要挑便宜的買,可關鍵的問題卻是,在客戶無法對產品質量進行鑒別的情況下,賣家無底線的經營,最終擾亂了市場,出現了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消費者的錯誤現象。
低價競爭只是在擾亂市場秩序,百害而無一利
一條街上本來有5家衛浴店,大家互補互助,一起發財。忽然有一天,第六家衛浴店開業了,這家衛浴店為了吸引顧客推出了各種優惠活動,各種打折,各種低價。瞬間便攪亂了這條街的秩序。其他衛浴店為了生意,也只好打折,促銷,降價。原本的利潤被嚴重壓縮,現有的資源被打亂。可是第六家衛浴店本來靠低價吸引的那些客戶也保不住了,因為別人和你一樣低價,一樣打折。于是,更多花樣的低價·····就這樣的陷入了死循環。結果呢,這六家衛浴店都漸漸沒有了利潤,終于有的衛浴店堅持不下去而關門大吉。
低價競爭不過就是害人害己。一旦陷入低價競爭,幾乎立刻就迷失了自己,鉆進價格戰中,再也很難抽身。
低價并不會讓生意變好,只是惡性循環
做生意,主動權本應該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怎么定位怎么定價,都應該盡在掌握。可是一旦開始低價競爭,就證明情況已經脫離掌控。你能低價我也能低價,可是利潤呢?開衛浴店不是為了和別人拼誰價格低,但是看著別人家低價,自己就開始慌了。于是,也開始低價。顧客開始慢慢接受衛浴店低價這個價位,一旦價格提升,顧客可能就會流失······只好在低價,周而復始,惡性循環。衛浴店一旦陷入低價競爭,在想重新提升價格,恐怖早已無力回天。
如此說來,低價讓生意變好了嗎?并沒有,低價不但沒有讓衛浴店生意變好,反而把衛浴店逼入了一個死角。衛浴店低價所帶來的微薄利潤,去掉那些房租,采購,人力,等等成本,幾乎所剩無幾。還有能力做一些別的改變吸引顧客嗎,沒有,因為資金依然不足。不要讓衛浴店死在低價的惡性循環里。
低價不能取悅顧客,只能讓顧客懷疑品質
如今,80、90后消費群體越來越注重品質和特色,低價只會給顧客造成一種質量差、不上檔次的感覺。買衛浴,不是去淘寶買衣服。衣服質量不好,可以換可以不穿,但是衛浴關系到整個家庭的生活舒適度。低價利潤少,很多人都會想著以次充好,減少開支,減少服務等來提高利潤,只會把自己招牌徹底砸掉。
經常聽到各種客戶抱怨問題,殊不知原材料成本上漲嚴重,各方面成本居高不下,這么低的價格能買來什么樣的高質量產品?臺面開裂、印跡無法清除、淋浴頭生銹……這是都是低價惹的禍。因此,低價是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取悅顧客的。
在競爭中,挖掘和發揮衛浴店的優勢,才是正途。提供給顧客足夠的吸引力,制造出特色的產品,把品質、服務、壞境、人情·····做好,還怕別人用低價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手段和你競爭嗎?
故事一:
一哥們去買肉夾饃,對老板說:“給我來一個,不要辣椒, 給我多放點肉,放,再放,再放點,再多放點……”,老板抬頭看著他:“我給你卷頭豬吧?”
故事二:
曾經有一個業務員問老板:“市場上有一個小廠,價格很低,很難對付,怎么辦?”
老板反問道:“既然這家廠這么厲害,為什么一直是家小廠,而我們卻是大廠呢?”
實際上,低價在市場上通常只是扮演著“攪局”的角色,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在對抗性競爭中,高價經常被低價攪得心煩意亂甚至膽戰心驚,但低價最終總是難敵高價,甚至在高價面前一敗涂地。
沒有利潤的支撐,哪來的售后服務和不斷的創新!
客戶一直覺得貴,使命壓價,跟我算材料成本,我就很想問他:
研發成本你加了嗎?人工成本加了嗎?店面成本加了嗎?管理成本加了嗎?你還要售后嗎?還要質保嗎?
服務的前提是利潤,利潤空間可以被擠壓,但不能消失,否則連同利潤一起消失的還有服務。
請尊重每個行業,每一位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的人,也包括我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