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數據的“鏡像”服務美好生活(新媒觀察)

      / by 人民網-人民日報 瀏覽次數:

         在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服務美好生活是生活消費大數據最有價值的歸宿。未來人民大眾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生活形態,都可能在互聯網平臺上展開,用互聯網大數據多維透視和立體建構其圖譜,對提升生活品質和城市治理水平都是有益嘗試   

        傳統的傳播學理論認為,媒介是人的延伸。互聯網發展到今天,新的媒介形態不斷涌現,這一理論還適用嗎?

        設想一下,一個擁有上千萬、上億用戶的互聯網平臺,它還是我們個體的延伸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也應當看到,這個屬性隨著數據這一要素的快速積累正在被淡化。海量用戶積累的大數據能夠精準地描述用戶的行為特征和偏好,甚至洞察用戶心理。大數據成了人在虛擬空間的“鏡像”。

        隨著互聯網平臺大數據的集聚和運用,大數據紅利開始普惠大眾生活。從吃飯、住宿、購物,到休閑娛樂,生活服務類應用的涵蓋面越來越廣,與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大數據的“鏡像”作用,在服務美好生活、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上有巨大價值潛力。3月16日,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的“中國城市互聯網生活消費·成都指數”,就是對這一目標的積極嘗試。

        成都指數綜合了近10家主流生活服務類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和微博微信意見平臺數據,通過挖掘和分析人口學數據、地理空間位移數據、時間變化數據、行為偏好數據,進行精準的人群畫像,全面精準刻畫成都市民的吃、住、行、游、購等民生消費場景,描繪成都人思想觀念和外地人對成都的印象。例如,成都是個晚上11點還在吃的城市。相比于北京和上海,成都人午餐高峰期要晚約10分鐘,晚餐高峰期要晚近半小時。成都一年內“打飛的”出行超過5次的旅客,數據顯示其選擇頭等艙和商務艙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3%。除了周末,周二是成都人網購的另一個高峰。

        對生活消費大數據的科學測量和評估,能夠為地方政府治理打開另一種思路,提供借鑒。成都指數對30余個量化指標進行了指數化處理,能夠從中清晰感受到成都市發展的“脈動”,也看到了影響指數得分的不利因素——這往往是城市治理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成都市近年來治理交通擁堵效果明顯,但市內網約車通勤效率仍然制約了指數評分。

        在互聯網發展的新時代,服務美好生活是生活消費大數據最有價值的歸宿。正如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祝華新在成都指數論壇中所說,未來人民大眾的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生活形態,都可能在互聯網平臺上展開,用互聯網大數據多維透視和立體建構其圖譜,對提升生活品質和城市治理水平都是有益嘗試。

       

      美家網的微信公眾號二維碼
      推薦本文:
      今日熱點
      更多>>
      精彩專題 / Wonderful topic
      更多>>
      中國(佛山)陶瓷工業年會暨陶瓷行業榮耀榜
      第八屆中國(佛山)陶瓷工業發展年會視頻
      廣東陶瓷工業執照大獎
      •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第七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總評榜投票專題

      •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專題:第六屆中國(佛山)陶瓷發展年會暨陶瓷十強企業授牌儀式

      •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專題:2017第二屆佛山陶瓷十強企業特別專題

      •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專題:中國陶瓷趨勢論壇暨中國陶瓷十強企業總評榜

      行業焦點 / Industry focus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