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國土部門正在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8月14日,廣州市政府發布《廣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提出今后5年,全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3200公頃,以保障建設75萬套住房用地需求。其中普通商品住宅60萬套、租賃住房15萬套。
每年12萬套普通住宅供應是什么概念?克而瑞廣州區域首席分析師肖文曉認為,在廣州歷史上,只有2016年成交量超過了12萬套,其余年份幾乎都在10萬套以下;供應方面,只有2008年和2014年超過了10萬套。
方圓地產首席分析師鄧浩志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計劃,如果能夠落實,可以從根源上解決高房價問題,大量新增供應將緩解目前市場嚴重供求矛盾,房價有望在未來幾年逐步穩定。但在過去10年中,政府公布的土地供應計劃僅有2年完成了。”此次廣州大幅提升住宅供應計劃,土地儲備和用地指標能否跟得上仍有待觀察。
15萬套租賃住房的建設計劃是很大亮點,但租賃住房用地被安排在了城市的外圍區域,在配套政策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企業競投的積極性也是一大難題。
根據《廣州市2017~2021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未來5年,廣州全市計劃供應住宅用地3200公頃,年平均計劃供應住宅用地640公頃。在這3200公頃的土地中,普通商品住宅用地計劃供應2375公頃、租賃住房用地計劃供應825公頃。住房建設計劃安排75萬套,其中普通商品住宅60萬套、租賃住房15萬套。
未來廣州還將靈活采取“限房價、競地價”、“限地價、競房價”,超過溢價率一定比例后現房銷售或競自持面積等多種競價方式,防止出現區域性總價、土地或樓面單價新高等情況。
在保證房地產開發用地平穩供應的情況下,優先安排租賃住房用地,加大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應,合理引導住房消費。
未來5年全市保障性住房以公租房為主,并結合各區發展特點,提供一定規模的人才公寓。同時,探索以政府統籌使用部分“城中村”改造村民復建安置房,加大公租房供應力度;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自持商品房,以出租方式供應市場,增加租賃住房有效供應。
在空間結構上,這次的土地供應計劃也進行了明確區分。其中,內環以內以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為主,目的是保護空間肌理、緩解老城壓力,主要供應存量住宅用地;內環與外環之間以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為主,功能為疏解高密度人口,適量供應住宅用地。作為城市拓展的主要區域,外環與北二環-東二環-廣明高速之間以普通商品住房用地、租賃住房用地為主,未來將加大供應住宅用地。而地鐵9號線、14號線、21號線、4號線形成的4個放射軸線兩側是廣州中心城區與外圍聯動發展的重要空間載體,擁有的便捷軌道交通,將相應增加供應住宅用地,以普通商品住房、人才公寓為主。
據鄧浩志介紹,在廣州20年的商品房發展歷史中,住宅每年的竣工套數最高就10萬套左右,去年也僅僅只有8萬套。“這次年供應15萬套的計劃,無疑是一次飛躍。”
肖文曉也強調,在廣州歷史上,只有2016年的成交量超過12萬套,2009年突破了10萬套,其余年份均在10萬套以下。而從供應來看,也只有2008年和2014年超過了10萬套。“如果未來5年是75萬套的市場體量,這將是廣州樓市從未有過的黃金時期。”
在鄧浩志看來,如果土地供應計劃能夠落實,意味著未來會有大量的新增住房供應,目前市場嚴重的供求矛盾將得到緩解,高房價問題也會從根源上得到解決,房價有望在未來幾年逐步穩定。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過去10年,廣州官方公布的土地供應目標,僅有2年是完成了的。“所以我們不得不思考,這次大幅提升供應目標,現今的居住用地指標、土地儲備是否足夠支撐?任務是否過于激進?”
租賃住房首入供地計劃
這是租賃住房首次被納入廣州的供地計劃中。
在全國12個住房租賃試點城市中,廣州是動作相對較快的。7月份,廣州發布《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方案的通知》,推出多項措施,積極支持租賃住房市場和現代住房租賃產業發展。其中最引人關注的莫過于“租購同權”的構想。方案提出要保障租賃雙方權益,支持租賃居住方式,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保障租購同權。具有本市戶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人才綠卡持有人子女等政策性照顧借讀生、符合市及所在區積分入學安排學位條件的來穗人員隨遷子女,其監護人在本市無自有產權住房,以監護人租賃房屋所在地作為唯一居住地且房屋租賃合同經登記備案的,由居住地所在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安排到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含政府補貼的民辦學校學位)就讀。
此次把租賃住房納入供地計劃,并安排多達15萬套的供應計劃也可以看出廣州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決心。租賃住房用地被安排在了外環與北二環--東二環--廣明高速之間,也就是城郊地帶,生活配套和交通便利度都不及市區。鄧浩志認為,“供應租賃用地”將對廣州培育租賃市場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目前廣州的租賃配套政策并無太大吸引力,企業盈利空間有限,參與積極性不高。
雖然各路資金蜂擁進入住房租賃領域,但盈利問題始終未解決。對廣州這15萬套租賃住房來說,如何消化和運營也是個嚴峻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