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定位、新理念、新舉措,將佛山建設為世界‘一帶一路’陶瓷冶鐵絲綢‘大港’、‘名城’、‘自貿區’。”6月29日,在由佛山市人民政府、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主辦,佛山陶瓷學會協辦的“佛山: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冶煉大港”論壇上,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聘參事、廣東省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項目組組長黃偉宗表示,佛山急需擺脫中國“名鎮”的舊式經濟文化概念,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時代潮流背景下,有必要為佛山做出新的文化定位,既是“中國陶都”,又是世界性的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冶鐵大港、“名城”和“自貿區”。
早在唐宋時期,佛山陶瓷、絲綢、鐵鍋等產品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至東南亞乃至全世界。明清時期,佛山陶瓷、鑄造等行業鼎盛南國,享有陶藝之鄉、南方鑄造中心等美譽,佛山也因此成為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中國陶都”是對佛山陶瓷最大的贊譽。改革開放以來,佛山充分發揮在陶瓷產業的傳統優勢,并積極在產品質量和技術開發等諸多領域走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陶瓷產業的前列,成功打造了一批實力雄厚的品牌企業,在世界陶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陶都”、“四大名鎮”等盛名為佛山帶來了巨大的世界聲譽,成為佛山經濟文化的主要標志之一。但在“一帶一路”的國家發展戰略背景下,佛山應當如何整合歷史文化品牌資源,以怎樣的姿態融入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在當代“騰籠換鳥”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佛山如何將“廣佛一體化”的同城建設優勢,轉型升級為21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陶瓷冶鐵絲綢名城?在大港建設過程中,聯通廣州南沙同體的陶瓷冶鐵絲綢產銷“自貿區”又將如何建設?與會學者專家認為,佛山以往更多地是從專業經濟文化層面確立城市定位,很少從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文化的高度去認識佛山文化的特質。如何將佛山歷史文化品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下,成為與會10多位學者研討和交流的重點話題。
此前,在2007年被打撈的“南海1號”掀起學術界的熱議,不少專家學者追溯“南海1號”的軌跡,不斷挖掘佛山乃至全省陶瓷冶煉產業的歷史沉淀和文化內涵。黃偉宗帶隊對佛山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進行了專題調研,在廣東省政府參事建議上引起廣東省市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被認為是在當代語境下對推動佛山陶瓷冶煉業的轉型升級,賦予了新的文化涵義。
在論壇上,黃偉宗在主題演講中,從新定位、新理念、新舉措三個層面,分析了佛山應該如何順應“一帶一路”時代潮流,并提出了把佛山建設為“一帶一路”陶瓷冶鐵絲綢“大港”、“名城”、“自貿區”的建議。他建議,佛山要確立打造“千年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冶鐵絲綢大港”的新定位;基于陶瓷、絲綢、冶煉三大品牌產業,規劃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科技博覽園、“中國陶都”博覽園、“千年冶鐵”博覽園等9個博覽園,搭建起城市的立體坐標;利用廣佛“同城化”建設,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陶瓷冶鐵絲綢“世界名城”,打造與廣州南沙同體的陶瓷冶鐵絲綢產銷“自貿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