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事讓筆者挺有感觸。
先說第一件,過年回家親戚串門,一長輩向自家晚輩詢問某沙發品牌,原來是想在年后購置一套真皮沙發。但是這位晚輩在外地城市的工作經歷中,卻從來沒有過家具行業的從業經歷。
原來,更早些的時候,這位長輩曾花費4000多元,在當地購置了一臺液晶電視,結果等到“雙十一”的時候,這位晚輩直接在網站上購買了一臺互聯網品牌液晶電視,屏幕更大,價格居然才2000元出頭,這就讓長輩難以接受了。
家里面的這位長輩,算得上是那種能夠積極接受新鮮事物的人,于是感覺以后買什么“大件”,還是要多聽聽在外面見過世面的晚輩們的意見。于是,在決定要買沙發之前,這位長輩決定要問下在外面有見識的晚輩的意見,可能后者并不懂沙發,但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后者想要了解品牌信息乃至產品價格并非難事。
根據筆者的判斷,在縣級城市,這類情況并非少數。因此,落地縣級城市的家具企業品牌或是家具經銷商,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應對信息爆炸所導致的“沖擊”。

第二件事,年初,賣場一同行頗有感慨地表示,現在賣家具,越來越需要表現出“整體協作能力”,而過去那套銷售模式,也將越來越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
按照這位同行的描述,家居賣場渠道的正常銷售模式應該是:意向消費者先了解本地家具賣場,可能還包括部分家具品牌;然后前往賣場,看各家品牌和產品,對產品和優惠進行比較分析;經過對賣場、對品牌的多次實地篩選后,最終確定訂單,然后就是等待上門收貨。
在這位同行看來,自從有了家居賣場,這個基本模式發展至今從來沒有變化過,但是在不同階段,卻有著不同的附加影響力:第一階段,低競爭階段,賣場模式一家獨大,且信息渠道單一,賣場只需要貼貼傳單,在報紙上登登廣告,就能保證人氣,經銷商也是客源不斷;第二階段,高競爭階段,賣場模式依舊一家獨大,但是賣場增多,賣場一方面要進行品牌宣傳,同時還要開展各類促銷活動,經銷商也開始“走出去”搶客。
現階段可視為是第三階段,激烈而復雜的競爭開始出現,因為信息渠道更廣(除了傳統的報紙、電視,以及各種戶外,還包括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市場渠道更廣(傳統的賣場、裝修公司,O2O品牌,以及各類電商平臺),賣場和經銷商一方面要應付多渠道的宣傳,一方面還要從其他渠道搶客源,疲于奔命。
對于一、二線城市的家具市場現狀,筆者可以做一個比喻。如果現在把行業渠道比喻成水管,消費者就是那些水源。現在的行業現狀就是,“水源”確實比以前多,但是“水管”更多,商家想要獲得足夠的水源,就必須要接觸到更多的水管,而且有些水源對品牌認可度不夠,商家就算占到了這根“水管”下面,也不一定能夠順利的接到水源。
上面兩個事例,牽扯到的是家具行業的兩端,縣級城市的家具消費理念,相比較一、二線城市要落后不少,但依然感受到了各種新型事物的影響,而一、二級城市的家具銷售理念,同樣也能感受到社會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巨大壓力。
說到底,其實就是消費者和商家過去使用的那套購買模式和銷售模式,已經逐步被現在的市場環境所不斷更新。消費者在國內各種新興商業模式的培養下,其整個消費習慣都在出現改變,而剩下的,就要看經銷商這一端了。
賣場的這位同行提及前段時間看到一件事,某網友在微博上詢問某家具品牌的信息,這位網友在圈子里面比較出名,所以不少粉絲都在為其出謀劃策,但是在同行朋友看來,那些意見什么的實在是不敢恭維,根本談不上專業指導。而 之前有經銷商感慨,現在沒有點動作,生意沒法做,但是要是做點什么動作,那就是要不停花錢,生意是越做越累。
而不止是經銷商,包括賣場和企業,很多現在都是這個想法,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信息多元化、渠道多元化的時代,光靠以前的單打獨斗,已經很難再重塑輝煌了。這位同行朋友馬上就想到,假如現在從企業、賣場再到經銷商,能夠協調一致的話,就肯定不會像現在這樣“壓力山大”了。
在這位同行看來,協調一致,應該是:本地賣場如果能夠做到精準宣傳,讓潛在消費者在需要的時候充分了解包括賣場相關信息(具體地址、賣場品牌、促銷活動等);企業如果能夠占據各個宣傳點,在意向消費者有需要的時候能夠第一時間提供最佳解決方案;經銷商要做的就是能夠提供最好的產品體驗,并直接達成銷售。“消費者不愿意選擇你,就是因為你提供的信息不夠直接、簡單明了,而且信息不透明還帶來易被騙的感覺。但如果能夠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消費者依然還是你的忠誠客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