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家網:請先簡單介紹下你的求學與陶藝創作歷程?為何會來到石灣從事陶塑藝術創作?遇到了哪些困難?
李松陽:我1987年出生,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田園似的小村莊里,農村環境的好處在于能夠孕育人單純、質樸、善良的品性。在求學的過程中,我接觸到文學詩歌,也對此特別感興趣,于是就嘗試了解和鉆研古代文人、詩詞歌賦等文學。我初中就讀于河南新野縣的一間中學,新野縣是一個平原地區,有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氛圍。上了初中之后,我開始接觸到美術,發現自己對造型、圖案、色彩有濃厚的興趣。初中畢業后,我直接選報了南陽藝術高中。家里人對藝術非常不了解,村子方圓幾里也沒有藝術方面的人才,我就憑著自己的興趣選報了藝術高中,其實也是很沖動的想法。
在高中,我主要學習一些關于色彩、素描、簡單的設計概論等基礎類的知識。當時是文科和繪畫各占一半的課程,每天幾乎都有一半的時間能進行繪畫的基礎訓練。完成高中的學業之后,我來到了河南大學美術系學習雕塑專業,河南大學的油畫、國畫專業在藝術類院校里是數一數二的,藝術氛圍很好,我在這也更系統地學了幾年美術。
我2009年大學畢業,當時是22歲,與許多應屆畢業生一樣,剛畢業后的我也是有點迷茫,不知道該從事什么工作。慶幸的是,當時有一個老師聘請我到他的私人培訓機構里當一名專業美術教師,于是又在那里停留琢磨了幾個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去了長沙,在廣東集美公司的一家分公司里負責做一些仿真雕塑的工作,待了將近一年。當時,正值上海準備舉行2010世博會,我借著這個平臺,也參與制作了一些上海世博會城市人館的主題雕塑。
2010年初,我來到佛山。當時,我跟隨妻子選擇來佛山發展,她比我先來到佛山佛山這座城市,隨后我也跟著一起來了。我心里想的就是先過來看看佛山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況,到了之后才發現原來佛山的藝術氣息如此濃厚。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才真正接觸到佛山石灣的陶塑,在此之前我都沒有聽說過石灣陶藝,即使在學校也沒有接觸過。
剛接觸石灣陶塑時遇到的困難就是需要考慮材料的轉化。雕塑的成型和最終成品與陶塑是不一樣的,需要解決制作過程一些材料的運用、成型的把握控制等。陶塑需要經過高溫燒制,如果對泥巴的性能不熟悉,就容易出現爆、裂的情況。我也是經歷了一段摸索的階段,適應了之后,對陶塑就有了一定的把握,結合理論知識,再把自己積累的基礎融入進去,慢慢地對陶塑就有屬于自己的理解,創作靈感也就爆發出來了。
美家網:你來到佛山之后的發展道路是否順暢?是什么力量支撐你堅持到現在并小有所成?當中有沒有向哪位陶藝名師拜師學藝呢?
李松陽:我2010年來到佛山之后就進入了石灣美術陶瓷廠工作,我擁有造型控制能力,是一名獨立的陶塑創作人員。我認為石灣陶藝正宗的根系就在美陶廠這里,我在美陶廠一待就是四年,當中的確遇到各種困難,但是沒有想過放棄。因為從小就對藝術很感興趣,是興趣支撐了我走到現在。即便生活方面可能遇到困難,但是堅持一下就熬過去了。有了夢想,相當于內心有了一個信仰、一個精神支柱,即使遇到困難也很容易克服。
2014年初,我離開了石灣新美陶廠。不可否認,美陶廠的傳統氛圍很好,但傳統的東西也有反作用和約束力。自己的創新、創意有時候會達不到公司高層的認可,那將會是一個很大的束縛。年輕人的思維相對比較活躍,一些個性化的想法比較多,也想要尋找突破。離開之后,我在南風古灶成立了松風閣藝術工作室。去年其實也是自己的爆發期,我在美陶廠四年積攢了很多蓄力。成立了個人工作室后,我覺得很興奮,有一股發自內心的創作動力和激情。
說到拜師學藝,真正的師徒傳承關系就沒有,但我一直是沿著劉傳大師的路子走。在美陶廠開始陶塑創作的前兩年,我是通過臨摹劉傳大師的作品,不斷地去研究他作品的審美觀、藝術風格等。因為我有美術基礎,在審美上能夠駕馭他作品的風格。我先從劉傳大師的作品開始學起,后來還給劉澤棉大師當過助手。
美家網:文心雕魂——中國好陶藝之李松陽原創陶塑展,在東方印象藝術館一炮而紅,吸引了眾多陶藝名家與收藏家的廣泛關注,為什么選擇開這么大型的展覽呢?以前石灣公仔偏重于儒釋道的題材,你好像對歷史文化名人的題材十分鐘愛,創作視野也比較開闊,人文氣息較重,你對此有何看法?
李松陽:東方印象藝術館這幾年一直致力于推廣一些高端的陶藝作品,善于發現一些有原創力的新人,也想把石灣陶藝推廣出去。推廣石灣陶藝,中國傳統的文化元素不能丟,但必須要有新穎的元素融入其中。太傳統的地方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保守,而廣東藝術創作的氛圍就很不錯,容易接受新想法、新事物。通過傳統的繼承,再有所創新,這就能把石灣陶藝更好地推向世界。我們經過多次考察,也發現自己的想法和東方印象藝術館的管理方針策略不謀而合,于是就有了合作舉辦一個推廣展覽的想法。
這次展覽的作品前后籌備了一年多,展覽開幕當天,贈送給嘉賓的陶藝作品,將近三百件,是我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精心準備的。雖然只是半原作,但每一件都經過我親自印制、上修、上釉,也是為了保證送出去的贈品的質量。不能因為是贈品就敷衍了事,越是贈品,越要讓人滿意,至少讓獲贈的人感受到這件作品擁有可以擺出來讓人欣賞的價值。
我的作品特點歷史感厚重,善于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這與我的出生地有很大的關聯。河南南陽地處中華文化發祥地黃河流域,我從小生活在這里,耳濡目染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后來接觸了石灣陶塑,發現當中有一些歷史的東西值得我去思考學習,于是就想把中華文明梳理一下。中華文化群星璀璨、源遠流長,涌現了那么多文豪、詩人、大師,把這些對締造中華文化有杰出貢獻的古人的精神境界、形象氣質,通過石灣陶塑去展現出來,也表達了自己對中華文化和歷史上偉大的文化藝術大師們的致敬。中華文化歷史博大精深,還要很多題材需要我繼續去深挖。
美家網:在市場經濟的主導下,藝術作品也走向了市場化。一些陶藝大師的作品有可能是天價,而沒有成名的普通陶藝家的作品價格相對比較低。你怎么看待陶藝作品的市場化?石灣陶藝代表佛山的城市文化,作為青年陶藝家,你認為石灣陶藝要如何與世界對話?
李松陽:作為一個真正有想法的陶藝家,就不要刻意去跟著市場走。過于關注市場的變化,藝術很快就會受到過度商業化的污染。藝術家一定要靜下來,我認為還是單純點好,耐得住寂寞,盡量少操作一些商業化的活動,保持一顆純凈的、純粹的創作心態。過去為什么能夠名師輩出,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的商業氛圍不重,藝術家們能專心致志于創作,一切以作品來說話,如此一來,好的藝術作品就不斷涌現。
關于石灣陶藝與世界對話,與西方文化交流融合,我認為這完全有可能。現在的資訊和交通如此之發達,網絡也很方便,我們可以很輕松地了解和借鑒國外的藝術信息資源。然而原創也好,設計也好,不能過于天馬行空,直接西方化是不可取的,還是要保留一些代表中國的元素在其中。東西方文化各代表了一個文化高峰,怎么把這兩個高峰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然后各自能夠達到另一個高峰,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相當于太極的陰陽,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東西方文化相互融合,世界大同,這才是最高的藝術境界。
美家網:作為一名年僅28歲的“后生仔”,能在大師輩出的石灣公仔領域嶄露頭角,實屬不易,但離作品風格的成熟、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還有一定的距離,你認為未來的路將如何行走?回首過往,有沒有特別想感謝的人?
李松陽:文化是有很多方面的,我認為不要只關注某一方面,在文化的深度和廣度方面要進一步去研究。同時還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敢于發現,大膽探索,不拘一格,不斷地融合和嘗試其他事物。大千世界,五彩繽紛,有無限種可能,發現新的事物,才能為我所用。至于藝術風格的形成,還是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我不會刻意追求,但會朝著這個方向和目標努力,踏踏實實,像上樓梯那樣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或者當我年紀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就能達到一個創作高峰,創作風格上自然就能游刃有余。
回首過往,首先要感謝佛山陶藝界這個圈子的氛圍、石灣公仔的傳統、歷史文化的底蘊。沒有這段歷史,就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其次還要感謝家人的支持,雖然父母不懂陶藝,但他們沒有反對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家庭上,妻子對家庭的操勞和兩個孩子的培養付出了很多,讓我在創作上可以毫無牽掛、盡情揮灑,非常感謝她。再者要感謝石灣美陶廠給予我藝術上的支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這里,我得到很多歷練與反思。在一代宗師劉傳前輩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可能性,他在每一段時期都有新的突破。即使到了晚年也還在努力探索,生命不息,藝無止境,大師確實很值得我們這些后輩去學習。
我特別關注的另一位大師是馬海,我從他身上找到了創作的方向。馬海大師的作品很有書卷氣,體現了“天人合一”等的道家思想。此外,他把作品做得很簡潔,線條卻又變化多端。我就是從馬海大師的作品當中看到了人文表現題材的可能性,仿佛從黑暗中看到一束光,再加上自己對文化的關注,從而形成如今的作品創作方向。近幾年,我也一直在吸收借鑒馬海大師的作品,并融入一些中國畫的技法表現力,努力走出一條風格獨特的陶藝創作之路。
名師簡介
李松陽
青年陶藝家、雕塑家。
生于河南南陽,居于廣東佛山。
崇尚自然,觀山、望云、看水,云淡風輕;
熱愛生活,家庭、愛好、讀書,有滋有味;
師法中外,務實、入理、求真,孜孜不倦。
大學雕塑專業,2010年于石灣接觸并愛上陶瓷藝術。陶塑作品根植于傳統文化,傳承中國寫意精神,并不斷吸取民間、中外藝術精華,題材廣泛、造型簡潔,作品典雅、意境高古。
學無止境,藝無止境,真我生活,藝術大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