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紅樹灣家具博覽中心關門結業一事引起的“家居賣場過剩”的討論似乎愈演愈烈。家居賣場過剩的說法最初來源于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的家居行業現狀確實不樂觀。不過,另一個家居賣場龍頭企業“居然之家”還在宣布擴張。除此之外,紅星美凱龍、香江集團都在籌備大面積擴張。
家居賣場過剩
一邊是加速開店,另一邊卻是倒閉頻頻,這是為哪般?根據《2014年家具行業發展報告》分析指出:“我國有13億人口,一個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為世人矚目。目前中國人均家具消費尚低,我國年人均消費家具僅為17美元,僅為發達國家的1/18。”而從這個理論數據以及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的可知,有些地區家居賣場的確已經出現過剩。
但筆者認為,當前家居行業發展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應該是巨大的市場容量與區域家居賣場均衡匹配之間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過去人們往往只看到了龐大的市場規模所帶來的理論上的財富,而忽略了一系列重要問題,那就是在既定區域內,市場需求是否足以容納瘋狂擴張的賣場?而其中,又有多少家居賣場在重滔覆轍呢?
筆者認為,商家首要考慮的原因還是成本問題——租金太貴。隨著城市擴展越來越快,一些原本屬于城郊的區域迅速聚集了大量居住人口,隨之而來的是物業租金的節節上漲。而家具陳列由于其本身的特性,需要大面積的展示空間,單位面積的租金相對而言肯定低于其他零售行業。
以番禺為例,十年前的番禺只是廣州郊區,租金100元/平方米而已。但隨著地鐵、公交等交通便利化,區域聚集人口眾多,部分租金已達到近400元/平方米。這些年隨著租金上漲、競爭激烈,大型家居賣場一直處于生死邊緣,加上經營模式的單一,家居賣場路子越走越窄。
多重原因致“過剩”
據筆者了解到,賣場與家居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時,往往要求企業品牌入駐賣場在全國各地的連鎖店,如果商家不愿意進入新開的某一賣場,那么,以后也將失去進入這個連鎖賣場的其他機會。比如,這個賣場若是再開店,這個品牌就無法進入,即便進入了,品牌也不能優先選擇擺放權。
這樣對于大品牌來說,必須硬著頭皮進賣場,而且越高級的賣場越得進,但是高級并不意味著就能賺錢,反而可能更難賺到錢。“這也是大品牌的無奈,渠道是越多越好。電商這種低成本模式要拓展,建材賣場這種高成本模式也不能丟。”一家居企業市場部人士無奈地告訴筆者。
但針對不同品牌之間的分化,目前所出現的家具商場過剩,并不是絕對的過剩,而是相對的過剩。據統計,2012年全國家具賣場面積已達4700萬平方左右,從數據上看我國的家具賣場是過剩的,但一些區域賣場又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經銷商難求一席之地,這種不平衡應該說是結構性過剩。
而從渠道的角度看,任職于國內某知名家居品牌的陳登峰告訴筆者,國內的家居賣場跟掌控家電渠道的國美蘇寧還不一樣,蘇寧和國美可以說幾乎是壟斷了家電的流通渠道并且使用采銷模式,家居賣場比如紅星美凱龍和居然之家自身并不經營產品,靠的是收租金的商業地產模式,占家居的整個流通渠道的份額現在其實還很小。
在“收租金”的這種模式下,賣場要做的更大更強就需要去開更多的店,更大品牌的店,來容納更多的家居建材品牌進駐,一個賣場內可能同時賣家居品牌幾十個,但是賣場本身吸引客戶群的能力是有限的。
近年電商渠道的崛起更是給了消費者更多的信息與選擇,越來越少的流量要分攤到越來越多的開店品牌上,而每年都雷打不動要上漲的租金更使一些中小品牌商雪上加霜,不斷的虧損逼得他們無奈退出家居賣場,導致家居賣場的空置率大增。
如果回顧2008年開始的家居賣場擴張大潮,全國家居賣場急劇擴張后,各種連鎖加盟的家居賣場迅速涌現,短短幾年間,全國規模以上家居賣場的面積由幾百萬平方米,迅速上浮到去年的4000萬平方米,這是大環境所致。另根據中國家具協會的統計,按行業標準1萬平方米年銷售1億元計算,去年家具建材行業實現年銷售額約2000億元,也就說2000萬平方米的賣場面積就已經能夠滿足市場需求。
但僅僅從上面的數據,下“過剩”的結論還不能一概而論的,因為嚴重的區域不平衡導致過熱區域有“過剩”的現象,而“冷門”區域“過剩”則言之尚早。因為賣場倒閉潮出現,和市場飽和與否并無直接關系,而跟經營有關系。“賣場經營得不好,商家四散,經營得好,市場拓展力度可能會越來越大,這和商場、商家操作有關系。”某一大品牌的推廣部負責人告訴筆者。
當前看似一個不好的時期,但也可能是一個好的時期來臨前的掙扎期。根據發達國家的相關經驗,一個市場經過充分的競爭之后,大批的企業將會不復存在,剩下的企業當中20%會占據80%的市場。現在是洗牌期,賣場總量過剩只是過渡期的表面泡沫,等到新的、優質的淘汰了舊的、落后的,就不會過剩了。這個過渡期大概在3年左右,“過剩只是暫時的,更應該看到家具行業的進步”。上述企業的推廣部負責人說。
而筆者的另一位在廣東市場經營家具企業十多年的朋友卻坦言:“在家具零售賣場方面,不僅尚未過剩,而且相對稀缺,就樂從家具城或是佛山家居博覽城來說,面積總量大,更趨向于批發和行業采購平臺。”因此,以佛山地區遍地的家具零售賣場為例,他們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針對本地的家具零售很少,且貿易中心和零售商場有著很大的不同,面對的客戶以及功能都存在很大的區別。
專家分析稱,由于建材家居業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擴張,目前僅是坐地收租的建材家居賣場已無法維持,行業要獲得有序和持續發展,必須放棄打“價格戰”,轉而選擇“價值戰”,唯一出路在于轉型升級。
在大幅擴張后帶來的市場飽和、經銷商利潤攤薄加上不甚給力的市場形勢下,一些急于打開局面的賣場著實吃了點苦頭。在遭遇發展瓶頸之時,一些擴張過度的賣場選擇通過內部結構調整,可以穩扎穩打;而實力不夠的小賣場通過優化資源來修煉“內功”,這才是明智之舉。
另一面,對于家居賣場來說,想要不被淘汰出局,關鍵還是要靠專業的人才。開一個賣場不再是仰仗雄厚資本通過對市場終端的充分搶占來逼垮對手,而競爭也不再是價格的競爭,而是品牌管理與市場策劃。因此,商家開辟新賣場或經銷商增加門店時,賣場規模很重要,但專業的運營管理團隊更顯重要。
對于家居賣場的發展,業內人士陳登峰告訴筆者,家居行業特別是家具行業的發展歷程跟家電行業非常相似,并且家具行業比家電行業要滯后好幾年,如果從這個角度來對照,就不難理解現在家居賣場所遇到的難題和困境了。
的確,最近十年是房地產和相關上下游產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近兩三年房地產不景氣的后續效應正在慢慢顯示,原來欣欣向榮形勢下被掩蓋在冰山下的問題都慢慢突顯出來。10年前家電行業的國產彩電品牌超過400個,現在的國產彩電品牌只剩下了15個左右。據相關行業協會統計,13年家具制造基地廣東關閉的家具廠超過7000家。
房地產市場不斷地受到調控,購房環境相對寬松,進一步刺激了家具行業的發展。賣場總量過剩只是過渡期的表面泡沫,等到新的、優質的淘汰了舊的、落后的,也就不必擔心過剩的問題了。
因此,從整個長遠的發展態勢來看,家具賣場所呈現出的是結構性過剩。雖然賣場過剩,但用另一種眼光來看,目前所出現的家具賣場倒閉現象,實質上是家具行業的自我調控,是家具行業自身在擠掉泡沫,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并非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