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陰霾中開局。全國多地PM2.5數據持續爆表,PM2.5含量最高值甚至達到了950。1月15日,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發布《中國環境分析》報告稱,中國500個大型城市中,達世界衛生組織空氣質量標準的不到1%,全球污染最重的10個城市中有7個在中國。這是三十年來,中國只顧GDP而漠視環保的結果。
面對令人憂慮的環境問題,1月23日,工信部強調將著力推動加大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提高重點行業的準入門檻、提升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著力提升機動車污染防治水平、推動工業產品的生態設計、促進環保裝備產業的發展等六個方面的工作。
同時,工信部還將抓緊制修訂大氣污染重點行業準入條件,提高“兩高”行業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準入門檻,進一步完善重點行業準入公告管理制度,執行更為嚴格的節能準入標準,尤其發揮高能耗行業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超前性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清潔生產標準作用,嚴把項目能耗排放的準入關。
重拳治污推動綠色經濟
工信部今年將采取六大減排措施,其中,與建陶相關聯的內容有以下幾點:
1、切實采取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一系列綜合措施,加快重點行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
2、提高“兩高”行業在能耗污染物排放方面的準入門檻,進一步完善重點行業準入公告管理制度,執行更為嚴格的節能準入標準,尤其發揮高能耗行業產品能耗限額強制性標準、超前性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清潔生產標準作用,嚴把項目能耗排放的準入關;
3、針對鋼鐵、水泥、石化、有色、建陶等大氣污染的重點行業,加強行業關鍵共性清潔生產技術的產業化應用示范和成熟先進技術的推廣示范,引導鼓勵企業實施技術改造,提升行業的清潔生產水平,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4、在大氣污染治理裝備方面,按照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加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粉塵等大氣污染物治理裝備技術的發展,滿足國家環境保護對技術裝備的需求。
環保政策的密集出現是比較少見的。1月1日,《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由國務院簽發。同期,《空氣質量新標準》也正式執行。全國環保工作會議在本周召開,相關人士表示,將更嚴格地開展節能減排工作,優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目前,在PM2.5監測網上,131個環保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PM2.5監測點的每小時實時數據正被公示,發布的信息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臭氧、一氧化碳和細顆粒物等六項基本項目數據和空氣質量指數(AQI)。來自環保部的消息聲稱,在“十二五”期間,國內將新增近1500多個PM2.5監測點位,共涉及107個城市。到2016年,監測點將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創新驅動提升傳統產業
1月16日,廣東省環境信息綜合發布平臺顯示,珠三角62個站點中有43個出現PM2.5超標。其中11個站點為中度污染或以上,分別位于廣州、佛山、江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廣東,珠三角的環境最為惡劣;而在珠三角,佛山的環境屢屢墊底。談到珠三角環境污染問題,廣東省領導多次以佛山建陶產業為例。
實際上,建陶產業生存的壓力,并不僅來自于各類環保政策以及資源限制。近幾年來,中國的低價瓷磚對國際市場形成了巨大沖擊,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瓷磚協會在國際交流活動中,就公開質疑中國瓷磚的低價競爭優勢是犧牲環保、勞保及知識產權保護換來的,作為中國建陶產業的龍頭,佛山產區也因此招致了最多的非議。
不久前,佛山執法部門查獲一家陶瓷企業偷排廢泥渣,引起廣泛關注。目前廣東各種陶瓷廢渣、廢泥等產業廢棄物,實際數目可能接近1000萬噸,其中僅拋光磚廢渣每年就有300萬噸。陶瓷廢渣循環利用被視為解決陶瓷固廢的重要出路,專家呼吁,行業對陶瓷生產上下游的產業配套、固體廢物的回收利用及市場銷路、技術指標亟需盡快明晰。
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已經迫在眉睫。在新的國家環境質量標準不斷出臺的情形下,環境保護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出更高的要求。近日,佛山市副市長劉煒指出,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內生增長,是佛山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決策,低碳綠色發展不但是政府的責任,也是企業家的責任和義務。在轉型大潮中,低碳發展至關重要,一定要將“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貫穿在經濟發展之中。
事實上,目前亦已經有不少建陶企業主動增加環保投入,通過轉變經營思路、積極創新、實施清潔生產、狠抓安全生產等方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但是在初期的發展,投入和收益會存在矛盾。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翟勇表示,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會給予企業補償,“如果當國家的整體發展確實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的時候,我們還是要明確‘發展是第一要義’,一切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企業不能只低頭拉車,要看看大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