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半年,建陶市場一片紅紅火火,整體熱度前所未有。因此,各大近年涌現的新興產區,包括江西高安、湖北當陽、四川夾江、河南鶴壁、內蒙古鄂爾多斯、遼寧法庫等,銷售成績同樣優異。不少陶瓷企業還看中當地資源、人力、交通等方面的優勢,紛紛投資建廠,規劃增加生產線的新聞屢見報端。然而,6月一過,大家不約而同地嗅到一股寒意,直到年尾,積壓、停窯的陰影紛紛籠罩在產區上空。據了解,某些產區工廠的倉庫已經爆滿,產品甚至在馬路旁邊一堆堆疊放著。2010年,就這樣在喜憂參半中度過。
而2011,陰影仍未消散,市場或有風險,新興產區何去何從仍未明朗。
良性運作可渡難關
對于有實力,有底蘊,穩健投資,看清形勢的企業來說,2011即使市場有所起伏也不會遭到毀滅性傷害。因為這些企業本身有強大的資金鏈作為后盾,而且品牌聲譽較好,市場競爭力、風險抵御力都比較強,普通的風波不會觸及這些企業的根基,相反,如果冬天突然降臨,行業面臨洗牌,這一類企業反而有機會在其他散兵游勇的退散下,扎根鞏固領先地位,枝葉繼續生長觸及更大范圍。
但對于實力不強,東挪西借,采取四處集資的方法籌措投資資金的企業來說,未來的日子未必好過。市場動蕩時沒有充足的資金,就相當于隆冬臘月沒有棉襖加身,寒氣直接深入骨髓,令人難以支撐。所以,那些希望突然擴大規模,爽快決定增加產能的企業,應該要看到市場上的危險信號。
去年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引起行業極度關注,房地產交易的放緩自然而然地引發建材裝修材料的銷量下降。但調控房地產過熱本來也是對上下各相關行業的保護措施。假如房價繼續飆升,越來越超出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水平,建材市場同樣會失去最重要的一批消費生力軍。房價高企的情況下,就只有社會上的富裕階層能夠消費。他們常常更多把買房視為投資,對建材消費帶來的幫助不大。就算買房自住,這部分人群畢竟有限,他們的消費欲再旺盛,也消化不了現在日益膨脹的建陶產能。
說到產能,2010年仍然出現井噴式增長。據佛山市陶瓷行業協會近日對全國1084家規模以上陶瓷磚制造企業的數據統計,2010年前 11個月陶瓷磚總產量73.6246億平方米,比2009年同期增長21.5%。估計2010年全年的總產量將接近80億平方米。這樣的產能如何消化呢?按照業內人士估算,今年中國建筑陶瓷出口量約7億平方米。房地產方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40.55億平方米。各地相加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難以超過5億平方米。換言之因房地產而帶來的建筑陶瓷消費頂多不超過50億平方米。把以上數據疊加,今年理論上起碼剩余20億平方米的多余產能。
這樣的形勢下,總有競爭者會敗下陣來。要判斷鹿死誰手,有一個很好的硬指標——經銷商。哪些企業經銷商隊伍龐大、素質過人、實力超群,就可以斷定這些企業更優質,品牌更深入人心,更具備更好的市場前景。
政府規劃仍需長遠
產能如此巨大,但從產區常常傳出聲音,某某企業又將新增多少條生產線,將增加多少平方米。似乎沒有人考慮過,當地的產能容量有多大,或許說,考慮到了,但有關方面來者不拒。
從某些產區的規劃方針來看,部分政府還是沒有為產區的長期發展完善規劃,動輒號稱3-5年內達到幾百條生產線。但是,幾百條生產線對當地資源消耗意味著什么?對環境保護意味著什么?對產品銷售意味著什么?盲目過快發展更容易翻車,產區承載的壓力越大,翻車后的損害越明顯,抗壓力稍弱的企業立即倒閉可謂不在話下。
對產能的不合理規劃可能會給產區帶來不堪設想的后果,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也很容易拖慢產區發展的腳步。產區的發展需要人才,但產區通常在醫療、娛樂、教育、文化等配套方面的設施有所欠缺,人才卻往往來自以上設施比較完善的發達地區。倘若產區不能落實這些設施的建設,如何吸引人才前來助陣?須知金錢報酬并非影響人們作出抉擇的唯一標準,他們更加越來越看重未來的發展前景、對自身素質提升的鍛煉等等因素。從這一點來看,部分產區的吸引力仍然不足。它們依然對GDP奉若神明,但更多地區卻開始討論幸福感、生活指數等等未必能量化卻更容易觸動人心靈的新指標。
偉業非一日之功,要求產區迅速把所有設施完善無疑強人所難,但至少在未來的規劃藍圖方面也要給人們呈現出可見的美好前景。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未來一年將比去年更加艱難,調整期甚至可能長達兩年。因此,產區政府還需因勢利導,刪除一些可操作性不大的口號,盡可能全方位地安排好基礎設施建設,區域品牌打造,營銷網絡布局,吸引更多精英加盟。這樣陶瓷產區才有望可持續地向前邁進,日益壯大。當各有特色的產區在全國各地站穩腳跟,聯袂形成強大氣場時,相信中國建陶產區已然邁上新一臺階。
